上周,我們聊到了疫情中的服務機器人技術——自主定位導航 。思嵐的自主定位導航方案能夠幫助配送機器人獲取周圍環境信息,導航避障。同時,還可以利用虛擬墻和虛擬軌道軟件技術,讓機器人更好的理解環境中的邏輯概念,在相關區域有序活動。
那底層技術到位了,接下來就是實戰應用了。
機器人+配送
疫情期間, “無接觸配送”的需求是呈幾何遞增的。在隔離區,機器人實現了餐食用品配送,保障了隔離區內人員的日常生活;在醫院,移動機器人可以代替醫護人員進入感染區進行藥物配送;在辦公樓里,機器人實現了最后“一公里”的物品配送。
機器人+消毒
“消毒”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環,不可忽視。與傳統人工消毒方式相比,消毒機器人更靈活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,多模式的對所需環境進行自動化消毒,全面、徹底、高效。同時,又可以減輕工作人員負擔與可能受到的病毒威脅。
機器人+問診
醫療本身具有極高的衛生等級和安全要求,尤其是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。機器人技術的發展,可以讓醫護人員的部分工作由機器人代替,從源頭上減輕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,而且,機器人代替醫護人員,也可以減少防護物資的消耗 。
比如:病人分診、引導、基本的血壓、脈搏、體溫測量等,甚至遠程問診和病人病情的數據監測……
機器人+巡檢
巡檢機器人可以幫助工作人員進行防疫宣傳、外來人員登記、排查、巡邏、巡檢,對人員進出來往進行監控,有異常信息及時上報。在辦公大樓或者交通大廳里應用,可以保障人流快速通行,無滯留 ……
除了類人形的機器人應用之外,無人機作為另外一種機器人形態,在疫情防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。“無人機”上崗,可對重點防疫區域展開空中防疫噴灑消毒作業;社區用無人機高空掃街,硬核喊話,督促人們“不出門”,“戴口罩”,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完成體溫數據采集……,給社區管理、人們的生活,帶來智能化便利。
機器人+物流
除了短途配送機器人之外,物流機器人也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較大的需求刺激。為了降低疫區配送人員在高危環境下配送時被感染的風險,物流配送機器人也被派上前線。據統計,物流機器人每次出行可攜帶20個左右包裹,在業務量密集的區域一天能夠配送40多次,大大提升了搬運效率。
……
對于機器人行業來說,這次疫情是“化危機為機遇”,讓機器人得到了大量的落地實踐機會。但是,想要再更上一層樓,其實有很多現有問題需要突破。
比如:
產業細化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,比如各種傳感器的成本問題。
機器人場景的適用性需要更為廣泛,需要能在不同的樓層、不同的地形、不同的環境中去解決問題,適應性更強;
……
以上的問題產業和企業都在嘗試解決,目前也有了一些不錯的解決方案。最后,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總會存在一些瓶頸,在做好現有技術的基礎上,還要更多的去考慮市場和用戶的情感需求,好的產品,都是先于市場,貼近市場的。
關鍵字:服务机器人,思岚科技